欢迎光临苏州市吴中区医药行业商会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会员风采

夏金华:“吃好住好”的生态理想

作者:来源: 点击数: 807发布时间:2014年2月14日

    现代化的脚步日益临近,都市里的人们反倒更有返璞归真的田园情结。曾经,多少人想要冲破城市的大门,希冀着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如今,做一个“农夫”,拥有几亩良田,吃着新鲜采摘的绿色果蔬,倒成了都市人眼里的“时尚”生活。
    在专注于土壤和植物品质改良、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夏金华看来,这个“农夫”梦,好似雾里看花,看上去很美,却与真正的“生态”还有着见不到、摸不着的距离。
 
“土壤医生”的生态理想
     你以为自家种出来的瓜果蔬菜,因为不打农药就能凭空安上“生态”两个字了么?要知道,那片土未必是“净土”。夏金华的一瓢凉水,只怕要生生地浇灭不少人的“生态田园梦”。
    “几十年的农业大发展,解决了全国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也带来了农田的高强度使用,历史积累的化肥、农药过量严重,投入的养分比例失调等问题,土壤氮磷的大量积累,破坏了土壤健康生态,导致土壤越‘肥’越要施肥的恶性循环。”夏金华说,很多种植基地的沟渠水都浸成了深绿色,土壤退化和病态严重,结构成分受到了破坏。
     同时,过度开发、只重产量的做法,使得种出来的农产品越来越没有营养。举个简单的例子,某地种植的水蜜桃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是二十年前同比的十二分之一,也就是说,现在要吃12个水蜜桃才能抵原来一个的营养。所以,老百姓经常感觉现在的吃的农产品只有其形没有其味了。
    此外,随着工业化的扩大和人为活动的增多后,部分有害毒素也会侵入土壤,尤其是一些对人体有危害的重金属极易在土壤中累积,造成二次污染,而最终,这些重金属很有可能通过农作物进入人体内。
     万物土中生,种植过程中的农药残留等问题,还属于大家容易理解和相对容易控制的“看得见”的生产环节问题,土壤的安全性、平衡性和营养性,以及空气、灌溉水、肥料、生产工艺、品种等的整体品质控制才是生态农业的深层次问题。
    “太湖流域自古是高品质好米的产地之一,我的梦想就是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运用,在苏州这样经济发达的地区,通过土壤和植物品质的提升,‘智造’出安全而肥沃的优质土壤,生产全国最高品质级别的生态大米!”
 
太湖畔的“生态慧盛米”
     夏金华的生态理想,绝非空中楼阁。
     今年,他的“慧盛米-太湖畔产”高品质大米已经横空出世,各项安全性和营养性检测指标非常优秀,不但营养品质高,而且无重金属、农残等有害成分,尤其受孕产妇、儿童、高端人士等特殊人群的喜爱。
    “吃饱是生存问题,吃好是发展问题。生态文明的朴素表达方式就是,人们期待生活水平的质的飞跃,绝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数据上,而是整个生活环境的改善。食品的安全和健康,是其中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标。而我们做的就是‘企业家的管理与科学家的技术完美结合’,做出一个高品质农产品的生态环境与生产的标准体系。同时,我们还针对耕地退化、重金属超标、农残超标、土地荒漠化等典型耕地问题开发系列的技术解决方案。”
     区别于“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概念和体系,夏金华将这种“全过程控制”体系下种植出来的食品称为“生态食品”,他相信,这应该是一个更安全、更全面、更健康的食品概念和标准体系,也是科技农业的未来。
    2012年金秋时节,夏金华的第一批生态慧盛米迎来了收获的季节,上市仅一个月就一米难求了。“不久的将来,还会有生态茶,生态菜、生态水果、生态中药材等各种生态农作物与经济作物。我们要将技术在全国范围推广和进行技术服务,为全国的农产品转向高品质的阶段做提前热身,让‘生态食品’能够进入千家万户。”
 
经济与生态的辩证法
    “吃”和“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也是一个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成功种植出安全营养的高品质农作物,是解决“吃好”的问题,夏金华实现生态理想来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住好”的问题:“居者有其屋,屋下有净土”。
     年初以来,夏金华带着中科慧盛多名“土壤主治医师”奔波于国内的几块工业污染场地,给污染了数十年的土壤”开药方”,在江苏和周边地区,这样的土壤修复工作还有很多。
    夏金华不无感慨地说,以前污染场地主要是一些金属矿等自然因素导致,而现在城市土地紧张,一座座城市污染工厂关停并搬迁,留下来的一块块棕地(污染场地)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空间,也影响了人们的“住”的质量。土壤修复,是改善生态的有效方式,但国内的环境管理欠债太多,一块土地的“重生”又耗时耗力,且投资巨大,“疗伤”过程异常艰难。
     但最难的恐怕还是标准的缺失。夏金华告诉记者,关于污染风险评估,美国要求若百万人中有一人可能致癌,场地必须修复;荷兰则要求,若10万人中有一人可能致癌就得修复。而国内的土壤修复国家标准还未出台,省内土壤修复只能参照国外及部分省市的地方标准,为土壤修复和验收评估等带来更大的难度。
     即便如此,夏金华仍然相信,思想和行动可以超前,并引导标准的制订。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实现经济与生态两条腿走路,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也是通往现代化发展彼岸的最短路径。他认为,经济的发展和人为活动的频繁,必然对生态提出挑战,不是每个地区都能像部分自然保护区那样“经济发展为了生态环境而止步”,所以怎么样让经济和生态共同发展才是迫切需要我们思考和探索的,而答案就是“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每个人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每个人都能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我们的生态理想才算实现。”而夏金华已经为实现这个 “生态理想”做好了准备并付诸于行动。
                                         (记者 倪小伟,原载《现代苏州》146期)